致敬教师|老北京的教育 | ||
| ||
感谢恩师 一方书桌,三尺讲台 一生光阴,四季流转 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者也” 教书育人、呕心沥血 甘愿奉献、播种希望 金秋九月 迎来了第36个教师节 让我们道一声 黑板 粉笔 我和你 9月10日 教师节快乐 老师,您辛苦了
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教育也很发达。魏、晋时期幽州私人讲学授业之风浓厚,当时幽州不仅有私学还有官学。到了隋朝,京师设国子寺(即太学),地方设州、郡、县学。辽代保宁八年(977年)恢复礼部贡院,后来设立太学。金朝在中都建立了太学与国子学,还办了许多地方学校。元朝建立以后,至元十年(1273年),元世祖忽必烈扩建国子监,在大都正式成立国子学。国子监的学生叫做“监生”,课程以孔孟著作为主。元、明、清三代参加科举的人必须是学校的生员,所以入学读书成为做官的必由之路。明永乐年间,北京城内学风日盛,仅在国子监就学的监生就超过了一万人。
清末的北京私塾 国子监琉璃牌楼 京师公立第二十三国民学校学生放学(1916年摄)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,创于隋,止于清末,读书人要经过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等一系列考核。会试和殿试是全国性的考试,每三年举行一次。乡试中试的称为举人,会试中试的称为进士,进士可参加在保和殿的殿试。殿试的一、二、三名分别称为“状元、榜眼、探花”。参加殿试的进士将根据成绩分别授予官职。 北京贡院就是明清两代举行乡试、会试的场所,位于建国门内长安街北侧,兴建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重建于万历二年(1574年)。这里原是元代的礼部,后改为贡院。1900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贡院被劫掠拆毁。1905年清朝推行新政,科举考试停止,贡院也就彻底荒废了。 北平志成中学 北京大学的水塔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和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,都是贵族老爷式的学堂,也是北京最早的大学。辛亥革命前后,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“教育救国”,认为必须从教育入手进行改革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。严复、蔡元培先后任校长,北京大学集中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、学识渊博的教授,如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、钱玄同、刘半农等。清华大学是美国用部分“庚子赔款”建成的,初名“清华学堂”,辛亥革命后改名“清华学校”,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。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是燕京大学。1916年由美国 4 个基督教会和英国的伦敦教会合办,将北京汇文大学、华北协和大学、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和北京的一所神学院合并,创办而成。此外,民国时期的北平师范大学、北京协和医学院、民国学院、中法大学、中国大学、农业大学、北方交通大学等,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。 北京大学蔡元培和司徒雷登等合影 在兴办大学的同时,一批新式中小学在北京也开始兴办,如美国教会于 1864年创办了育英学校和贝满女中。到 1925 年,北京城郊外国教会办的中小学达37所,其中萃贞女中和萃文中学于上世纪 20年代停办,至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只剩下 8 所。北平师范大学创办后,为了适应教学试验的需要,建立了附属中学,该校于1922 年在全国首先进行“三三制”的试验,他们自编教材、自订课程标准、自订教学原则,探索教育规律,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北京著名的公立中学有一中、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北师大附中、女一中等。作家老舍是三中的毕业生,后来在一中任教。钱学森、马大献是师大附中毕业生。私立中学有志诚中学、贝满女中、育英中学、汇文中学、孔德中学、潞河中学等。北京的小学中也有许多教学质量较高的。邓颖超曾于 1920年至 1921年在北京高等师范附小任教。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的两所小学,解放后改名为实验一小和实验二小。 (来源:北京市纪委监委网站)
| 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